2012-02-21

用心用眼拍雙眼(二):Leica Barnack型


Leica IIIa 1935 001

如何選擇人生中的第一部Leica?


這個標題下得有些惶恐與心虛,畢竟個人用Leica的資歷不深、亦非Leica的玩家或收藏家,況且網路上搜搜即有為數不少的文章可參考,這裡僅是以個人的心得做個簡單的分享,有遺漏或謬誤還請指教。這篇文章(簡體)或這篇(英文)將Leica各類相機的規格敘述得相當清楚;這篇(日文)則將Leica RF從鏡頭到機身一一介紹得非常清楚,懂日文的人必看!

以下的內容除了特別標註說明以外,皆是以Leica的RF相機為主(至於為什麼這裡只講Leica的RF,請看前一)。

從外觀上(以及少部分的機構差異)來看,Leica的RF可以分成兩個時期:巴納克(Barnack)型和M型。這兩個型號構成了整個Leica RF相機的系譜,也直接將Leica的鏡頭區分成L39(或稱螺紋卡口)和M(或稱插刀卡口;Bayonet Mount)兩類鏡頭。關於鏡頭卡口的互換性,以後會再另文來談。

以實用性來說,Leica M型RF(以下簡稱M機)是勝過Barnack型(以下簡稱Barnack機),這是個人使用經驗和許多日本權威的網站建議。如果購機經費比較不充裕,Barnack型應是低預算入門Leica的絕佳途徑。至於eBay上常見到不少低價的蘇俄仿Leica Barnack相機,是不建議拿來入門的;原因無他,就在一個「良率過低」。


Barnack機不是不好,而是對一個現代人來說,實在不算是「好使」的相機。由於Barnack機的上市年代久遠(1910~1960),距今大概都已過半世紀以上,所以快門速度、過片機構等等的,也無法一直保持正常運作,即使有不少Leica神話說Leica可以用一輩子云云的,聽聽就好,畢竟機械結構的東西哪有永久保用不需維修的道理。若是真要買Barnack機,建議可以買標示已「CLA」或「OH」(亦即已經過保養或維修)」的,雖然價格會稍高一些,但至少用起來比較安心。

另一個不好使,就在於底片的上片方式。Leica自Barnack機到M機,上片都不算簡便,而Barnack機更是不便到一個極點:上片前要先將底片片頭修剪出一個狹長的造型,才能塞進捲片軸裡;這個捲片軸還是分離式的,一旦丟了就得再買一個,而且還不容易買!Leica後來把用家們的意見聽進去了,跟著M機出現的是改良的上片頭方式,而且自M4開始上片頭更是容易多了!這裡(http://www.schmidtshop.com.tw/f_talk_detail.php?t=82)有影片說明Leica RF的上片方式,大家自己看看會比較清楚。

至於Barnack機的型號有近10種,要挑哪一部呢?答案當然是越近代越好,例如Barnack機末代的IIIg(價格是最高的)或是被稱為「Barnack完成型」的IIIf;IIIf又有兩種版本,被稱為「Red scale」的價格高於非「Red scale」(差異在於過片旋鈕上是否為紅色標示)。

Leica IIIf
IIIf是Barnack機中最值得買的,除了因為是完成度最高的一型,還帶有一種比較抽象的、屬於視覺及心理上的「Leica精神」。話說在M機的開山祖,M3出現之後,Leica fans認為M3失去了Leica精神,迫使Leica不得不再推出IIIg來紓緩Leica fans的情緒,因此IIIg有著M和Barnack混種的感覺,外觀上顯得有點不協調。至於什麼是「Leica精神」,等用了以後會慢慢瞭解的。
Leica IIIg


目前一套正常運作的IIIf加上一支經典的Elmar 50mm f/3.5鏡頭,台幣20,000~25,000元左右應該是合理的價格。至於預算充裕一點的朋友,建議不要買IIIg而直上M機,因為IIIg的機身價格已經購買M3或M2了!

IIIf以前的Barnack機,要盡可能避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的IIIc和IIId這兩個型號,因為受限戰爭期間的物資缺乏,這時期的Barnack機在材料與組裝上普遍被認為比較不佳,當然價格也就相較於其他型號為低。另外,IIIa開始Leica才將最高快門速度由1/500提升到1/1000,後來一直到數位的M8出現之前,這個最高快門速度是所有Leica RF的標準。


文末,想起一篇日文雜誌曾提到現在Barnack機的買家大多不是初學者,因為初學者往往為Barnack機繁瑣困難的上片方式卻步,反而是已有了M機的用家會回過頭用Barnack機;原因無他,正所謂「Leica精神」也!

下一篇文章,我們再來談M機。

share



Widget by Hoctro | Jack Book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 
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