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次得標的相機中,賣家附送了這捲早已過期40餘年的Fuji彩色負片。保存得狀況很好的紙盒上,印著「DEVELOP BEFORE NOV. 1962」。拆開紙盒,小小紙盒內竟然裝了六件東西,分別是彩色負片、鋁質底片盒、使用說明書、現像所(沖印店)地址貼紙、沖印服務說明書和一個一端縫著綠色小布袋的郵寄標籤。
湯馬斯試著用這六件東西來「還原」60年代拍完底片後的情景。首先,取出底片裝入鋁盒中,蓋上蓋子裝入綠色的小布袋。和小布袋縫在一起的是一張郵遞標籤,填好自己的地址便可以直接寄給「富士軟片東京現像所」。
不過,如果不是住在東京怎麼辦?沒關係,當時富士軟片在全日本除了東京以外還有大阪、名古屋、福岡和札幌共五間現像所可供選擇(只有五間!),所以另一張附件(自黏標籤)上面印好了其他地區現像所的地址可以撕下黏上使用。
至於費用怎麼計算?如何收費?白底(已經黃了)紅字的服務說明書寫的很清楚,例如片幅大小、印像尺寸等等的價格,以及如何收費、付費等等的。
看到這裡,有沒有覺得那個年代拍照真是件了不起的事?除了買一部相機就可能用掉將近半年以上的薪水(日本當地物價計算)以外,拍完照後的沖印也不是件簡單的事。所以,當時拿到印像完成的相紙時,那種心情絕不是今天數位影像隨手可得的年輕一輩可以體會的。
各位從沒有拍過底片的,成長在數位時代的小朋友們,當妳(你)出遊回來隨手拍下的那幾百張影像,有幾張能讓妳(你)記憶深刻?有幾張曾經「認真」地仔細看過?
當影像擷取如此垂手可得的今天,有多少真正能夠感動我們?
最後,再仔細看看那個年代,人們對一捲小小的底片的用心,並在心中為那些努力將剎那成為永恆的人們致最大敬意。
(原載於2010/03/29@thomas.exblog.jp)
share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